2009-04-26

《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转帖)

《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是達賴喇嘛和精神科醫生霍華德‧卡特勒(Howard C. Cutler)的心靈對話。這本書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即時高踞暢銷書榜。 現代人總是希望離苦得樂,但往往為追求快樂而換來無盡的痛苦。
在《快樂》一書中,達賴喇嘛認為人生的目的為追求快樂,而快樂來自寧靜安詳的心。這份寧靜安詳的內在力量可以透過心智訓練而得到,經過內在的修為去驅除負面的情緒,積極培養正面的情緒,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氣質、人生觀和生活態度,慢慢排除痛苦的因素,學習如何活得更快樂。 除了陳述如何得到快樂,達賴喇嘛亦談論到人的慈悲心。他認為人與人接觸時要心懷慈悲,有同情共感,打開心胸,樂意和其他人真誠的溝通才能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至於眾人都排斥的痛苦,達賴喇嘛相信人類應當有免於痛苦的自由。但一開始必須要能接受痛苦,當作是生命的自然現象,然後勇敢地面對痛苦,從痛苦中找尋積極的意義,而當面對人生磨難時,更要轉移角度來看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觀點來思考事情。 在書中,達賴喇嘛亦談及如何驅除憤怒和憎恨的負面情緒及如何解除焦慮和建立自信。 書中的達賴喇嘛充滿智慧,他將佛法的智慧換成現代的語言,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回應卡特勒的科學分析,讀者透過書中的對話可以了解到如何能追求快樂的生活,離苦而得樂。這本書是眾多身心靈書籍中,具有價值的其中一本,值得一看。

93年02月份書名 /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
作者 /達賴喇嘛,霍華德.卡特勒/著譯者:朱衣出版社 /時報出版出版日期 /92/11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導讀作者 / 林馨琴「我相信人生的目的是在追尋快樂。這是顯而易見的事。無論一個人信不信宗教,或是信的是什麼宗教,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求生命中更美好的一面。我想我的人生目標就是追尋快樂……」  《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是卡特勒博士記錄多年來他向達賴請益人生智慧的對話,自1998年初版英文版以來,本書已被連續翻譯成26國語言,在這本全美暢銷名作中,我們首度得以透過最平易親切的方式,體驗世界最偉大的精神導師之一達賴喇嘛所提供的實用人生智慧。本書中,達賴喇嘛從相信人性本善佛學宗教的慈悲情懷出發,提出一套兼具靈性與理性的追尋快樂之道,指引讀者以豐盈的內在修為處理人生課題;另一名作者卡特勒博士則以西方精神學者的觀點,與達賴喇嘛展開心靈對話,並適時提出現代心理學說及臨床治療經驗作為佐證或闡釋。這樣一場生命科學與靈修智慧的對話,使全書同時精妙呈現東方心靈修論和西方生命思想,成為一大特色,也使全書內容更具統合性與說服力。全書以定位明確的「生命的目的」、「溫柔與慈悲」、「痛苦的轉化與超脫」、「克服障礙」、「回歸靈性生活」五大主題,循序漸進引領讀者體認達賴喇嘛的理念,並提供佛家冥想訓練法,幫助讀者進行實際修為。達賴喇嘛指出,只要透過心智訓練,快樂就是人人皆可達成的實質目標,而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外在滿足,而是源自心靈的安頓寧靜。他分別探討了親密關係的本質與慈悲心的價值、闡述痛苦的本質與成因、提供改變自我的有效步驟,指引讀者追求更高層次的靈性生活,讓自己成為一個善良、有感覺的人,為這個世界的美好盡一己之力。在本書淺顯生活化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達賴溫柔仁慈的心靈、博大寬容的思想、幽默自在的風範。這本語言精鍊、思想宏達、結合東西方心靈思想精華,卻又如此貼近人心的作品,精確體現了達賴喇嘛真誠、豁達的宗教觀與生命觀,正是世紀末一份最珍貴的心靈獻禮,帶給讀者無窮的心靈寶藏與喜樂泉源。

目錄
第一部 生命的目的第一章 快樂的權利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第三章 自我訓練快樂秘方第四章 回歸純真的快樂第二部 溫柔與慈悲第五章 新親密法則第六章 深刻的情感交流第七章 慈悲的價值與益處第三部 痛苦的轉化與超脫第八章 面對痛苦第九章 自找的痛苦第十章 轉移角度第十一章 從痛苦中找到意義第四部 克服障礙第十二章 改變自我第十三章 處理憤怒與恨意第十四章 解除焦慮,建立自信第五部 回歸靈性生活第十五章 靈魂的基本價值
自我訓練快樂祕方
1.學習分辨負面的情緒〔如恨、妒忌、憤怒〕,勇敢的面對它,克服它。尋找正面的思想與行為〔憐憫,溫柔,仁慈〕有好的因就有好的果。溫暖的愛心能開闊我們的胸襟,讓我們容易與別人溝通,擁有友誼。
不過,我們雖然知道尋找積極正面的情緒的重要,也知道應該培養慈悲和憐憫之心,但是我們心中存在太多負面情緒,我們想一一指認,消除它們卻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自我鍛鍊,學習忍耐,心平氣和,花很多時間才能達到。
腦神經專家已經研究出腦部可以發展出新的行為模式,組合新的腦細〔腦神經之間會傳送化學變化〕,以回應新的刺激。訓練心智追求快樂變成是真實可行的事。
2.道德訓練,遵行正道,捨棄邪念。什麼是正道?在現代社會中,因為這牽涉到是與非,經常被歸類到宗教領域,但就某種程度來說,宗教在現代已失去神聖的地位與影響力,卻又沒有一種世俗的道德規範來取代宗教的位置,一般人不再遵行正確的生活態度.經由修行與認知來改變自己,才能進而改變別人,改變每天的生活。
3.回歸純真的快樂  
  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能力慈悲為懷,而且人人都有一顆溫柔的心。
過去西方個人主義強調人是自私自利的,幾千年來的侵佔掠奪也成為文化的一步分。但是近幾年來,世界思潮又開始轉向,從對人性悲觀厭世的想法轉移為接近達賴喇嘛的思想,認為人性是溫暖,充滿憐憫心。過去二十年來,心理科學研究開始證明,掠奪並不是人的本性,暴力行為與生理基因,社會情況及環境因素都有關係。
有許多研究甚至提出:嬰兒不再被視為自私自利,只支出和稅的小雞氣,而是生來讓人類快樂,而且只要有一個適當環境就能讓他的同情心滋長。
4.冥想人生的目的
追尋快樂是我們最正當的人生目標,用有系統的方式訓練自己的意識去追尋快樂,將會讓我們的人生全面改觀。人生苦短,善用我們的時光,反省甚麼是生命真正的價值,真正的意義,那就是我們的優先選擇。
五分鐘慈悲心冥想練習
  想要產生慈悲心,首先你要確認你並不想受苦,你有快樂的權利。你可以由自己的經驗中找到例證。然後你再想,其他人就跟你一樣,也不願受苦,也有快樂的權利,這就是你能產生慈悲心的開始。
練習冥想  以雙腿交盤的靜坐姿勢冥想
開始的時候先在心中想像一個人正在受苦,事事都很不順心。前三分鐘的冥想中,用一種解析式的方法來想一個人的痛苦,想想他的悲痛與他的境遇之慘,然後在將這個人的痛苦與我們自己連結起來.想著“這個人跟我一樣能感受痛苦,悲傷,快樂與幸福”然後你心中會自然生出一種感覺,憐憫那個人的感覺,再下一個結論:你強烈希望這個人能消除痛苦,你必須幫助那個人解除痛苦.然後讓你的心停留在這樣的想法中一陣子。最後在冥想快要結束時,讓自己的心產生慈悲與愛。
5.溫柔與慈悲:一旦你在心中發展出慈悲心,然後變為行動,你對別人的態度自然就不同了。如果你用慈悲心語人交往,你與語人之間立刻會減少恐懼擔憂的感覺,而且都能用開放的心胸接納彼此。在現帶社會中,我們很在意如何與某個特殊的人發展親密關係,如果我們將親密關係只定義為男女關係,就會限制住我們與其他人發展親密關係的可能性。達賴的親密關係基本概念就是打開心胸,從眾生平等的觀念作出發。
6.痛苦的轉化與超脫
接受生命無常的基本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各種問題,能讓我們以一種更積極的角度,去學習理解生活中所發生的正常改變,避免產生更嚴重的焦慮───這種焦慮正是我們痛苦的主要因素
達賴相信人類應當有免於痛苦的自由,旦一開始必須要能接受痛苦,當作是生命的自然現象,然後勇敢地面對痛苦。如果我們能改變對痛苦的態度,變成能寬容,接納痛苦,就會減低我們覺得不快樂,不滿足或不公平的心理。
依照佛家的說法,貪,嗔,癡是痛苦的來源,如果一個人能關照自己的內在本質與生命的真相,就能驅除類似貪欲或憎恨的苦惱,保持心靈的純淨,超脫痛苦。
7.轉移角度,輕鬆面對人生種種磨難,轉移角度的能力最有效,我們能不斷的練習,在遭逢不幸時以清朗穩定的心靈面對一切。練習用理性的心態面對我們的敵人,學習用不同的角度來感恩敵人。
8.只要能從痛苦中找到意義,一個人就願意承擔任何痛苦,當我們遭遇痛苦時,我們可以做觀想的練習,想像我們正在代替天下的蒼生受苦,想像我們在替所有有類似遭遇的人受苦,我們的痛苦就會轉化。
  通練〔施與受〕的冥想.訓練我們的頭腦,加強我們的慈悲心,通練冥想的主要目的是在消除我們的自私心理,這個練習慧幫助我們打開心靈,給我們勇氣面對別人的痛苦。
9.克服障礙,在你追尋人生目標時,你必須非常敏感地知道自己真實的處境如何,你了解到人生之旅途中的種種困境,就會發現你需要花時間與不斷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改變自我,處理憤怒與恨意,解除焦慮,建立自信
10.回歸靈性生活所有高貴的情操──慈悲,寬容,饒恕,關懷,才是真正的心靈戒律,也是真正的心靈特質,因為這些內在的特質,是不可能與病態或負面的感覺同時並存的。尊重不同的宗教,彼此交心。
(本文作者為時報出版公司總編輯)"的消息发送失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