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胡发云的长篇小说《如焉》好评如潮,著名作家章诒和对此书的评价极高:"六朝无文,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亦无文,惟胡发云《如焉》而已。"我是连续几天也可算一口气读完此书,我觉得它对当下中国知识精英阶层的描写很精彩,作者明显是否定马列那一套及现行体制,可能会比较符合这类知识分子的口味。不过书中描写的圈子比较狭窄,而且受写作环境影响时常欲言又止意犹未尽,我觉得其深度和广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略说一下小说的概要:一个丧偶的中年美妇茹嫣(网名如焉)在儿子出国留学后学会了上网,她发表小资情怀的网文吸引了也是丧偶的梁副市长,由此引发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不过在这中间穿插了一个老革命的思想者卫老师和底层的思想者达摩等两代人的经历,以及“六四事件”后知识分子的犬儒化。如焉在与他们交往并共同经历了非典等事件而深受影响,触发了她的文学天赋与人文思想的觉醒。不过如焉的写作却让梁副市长担心影响到自己的前途,转而对她避而远之,最后两人的关系无疾而终。
我看完此书后感触最深的是如焉等人的觉醒。觉醒包含有觉悟和醒悟的意思。觉悟是由迷惑转为明白,由模糊转为清晰。比如对人生的意义从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到觉悟后就洞察事理活得通透。醒悟是对世间事物或现象或真理的了解,在经历了某些人或事的启发或吸取教训后幡然醒悟,由迷茫转为透彻,由错误转为正确;与之相对的是执迷不悟。
如焉的觉醒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逐步转变的。她从出生成长到成家为人妻母,一直都生活在家庭条件优渥舒适并被宠爱的环境里,从部队大院,机关大院,学校校园和那个清静的研究所大楼,在这种相对比较单纯的环境中,她一直是一个不太关心政治的人,身上有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
她在丧夫和儿子出国留学后,通过网络逐渐接触了圈子之外的人和事,看到了一些她从没接触过的内容,在达摩和卫老师等人的影响下,她逐渐认识到社会并非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最大的震动,是她读到了许多在报纸书刊上不曾有过的文字。这些文字的观点、理论、思想、概念开始都有些让她骇怕……但是那些新锐犀利的文字,那些胆大得有些猖狂的说法,让她恐惧又迷恋。”
如焉的转变是从发表谈怪病(非典)开始的,通过跟达摩的交流和经历了被莫名地删帖,并在跟卫老师接触并了解他的身世经历后,经过这一系列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件,她开始逐渐思考并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在这种不断的碰撞和自我反思中,凭直觉和情感感受到社会现实与观念的矛盾,进而开始以怀疑和反思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她遵循自己的本性和良知而逐步觉醒破茧成蝶。
如焉觉醒后对社会现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批判,凭着她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义无反顾地发表文章,敢于发声质疑现状。她的觉醒反映了整个时代中许多人被动接受社会灌输的局面,以及在重压之下对自由、真知和正义的渴望。
如焉除了精神层面的觉醒外,还有她跟梁副市长一夜情后肉欲的觉醒。不过这种觉醒后的愉悦却得而复失,曾让她遭受了双重折磨而痛彻心扉。本来她还不理解一直深爱她的梁副市长为何渐行渐远,后来赵姨一语道破天机:“一个人想追寻普世的价值,追寻终极意义。另一个人,怕还是脱不了现世的功名。” 如焉由此彻底觉醒并实现自我救赎,最后扔掉他的西装拖鞋等残留物,这象征着她觉醒后跟他代表的那种生活彻底决裂,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
我们都知道想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很难,尤其是一个有学识的知识分子,所以《如焉》中的老革命卫老师的觉醒就更值得关注。他在1937年就参加革命,当时可能还不到20岁,他说当时是时代的选择:“与其说是我选择了革命,不如说是革命选择了我”。他到过延安,是中共里极为稀缺的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在中共执政后他当过文化高官,若他一直都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或许他始终都不会质疑自己的革命理论和信仰。
卫老师的命运在1955年发生突变,他突然被抄家被抓,组织要他交代与胡风关系和反党等问题,从此被定为“阶级敌人”,他的命运和思想都由此产生了重大的转变。他“一直到我被抓进去,我依然真诚地相信这个政权,真诚地相信他们的理论,真诚地相信我自己是有罪的。尽管我委屈,我惶恐,我痛不欲生,但是我还没有往最深处怀疑过什么,更没有怀疑过我自己做过的那些自认为是革命的事是否有需要审视的地方……”
他由此跌入社会底层,其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此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尤其是在文化革命中,他受尽磨难九死一生,他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那些押着我游街的学生,那些打骂我的孩子,就是我自己教育出来的……直到这种革命革到了自己头上,几乎永远不可翻身的时候,才想起它的一些问题。”他后来在八十大寿的聚会里说:“近些年来,我的一些思考其实是很痛苦的,它几乎又要将我自己再次否定一次。如果55年,66年,是别人从一个方向对我的否定,那么今天,则是我自己从另一个方向对自己的否定。”
卫老师在历史磨难和政治压迫中不断反思上下求索,正是这些亲身经历,让他对权力、制度和历史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觉醒后脱胎换骨改辕易辙,即使面对体制的诱惑和现实的压力也坚忍不拔毫不妥协。这个思想者“又石破天惊地成为一位思想文化界充满活力的斗士。”他不仅自己得以觉醒重生,更成为了一个精神导师,像一个在黑暗中点亮希望的灯塔,引导和激励了周围的人追寻真知与正义。
在《如焉》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现实最有力的批判是借用官二代江晓力的口道出:“以前那一套,老百姓不信了,我们自己也不信了,但是,这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来改,改得鼻青脸肿,改得头破血流,都行。最重要的一条,不能掘我们祖坟,不能断我们的后路。谁想这样作,你有一万条理由,也不能答应的。”
但愿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如焉》而有所感触,能够早日觉醒吧……
文森 2007-05-23 (移此略有修改,欢迎转发和查看《文森博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