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7

当代中国为何没什么重量级的小说?

——读杨恒均的文章《中国再也不需要小说了》有感

 

近日拜读了杨恒均的杂文《中国再也不需要小说了》(原文链接附后),该文有点意思,前面谈的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和作家,不过后面突然笔锋一转,说:现在不用写什么小说,如果真有作家要想留名千古的话,只要用心把中国发生的一些奇闻轶事真实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保证永远流传。我感觉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质上是想引导人们直面当下社会,透过那些连小说作者都想象不到的种种跌破底线的恶性事件,“找出发生这一切的根源”。

我挺赞赏该作者独特的眼光和别出心裁的构思,不过他谈到伤痕文学时说:“为什么没有文学类作品,特别是没有重量级的小说呢?在苦思冥想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和想象力有关。”作者说这个结论当然有点道理,想象力对于文学创作确实非常重要,不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可,我觉得这恐怕并非主要原因,一个作家能否写出重量级的小说,还会受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响。

首先从时代的大环境来看,中共执政之后就逐渐扼杀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特别是历年来搞了那么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反右运动和十年文革浩劫,对知识分子的身心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很多有独立思想桀骜不驯的社会精英备受折磨和摧残,有些甚至丢失了性命,由此产生的后遗症恐怕至今还会让人心有余悸。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作家都不敢贸然写作,不敢碰触深层次的题材,即使一些有血性的作家敢写也没办法发表,偶尔有些在海外发表的作品也只能在很小的范围里传播,因此也影响了潜在作家的创作欲望。

其次是中共的宣传和洗脑教育一直都做得很成功,他们先是取消了逻辑课,使人们普遍欠缺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国人都在一个几乎封闭并与世界文明社会脱轨的环境里长大,造成了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学者谢泳有一篇文章说:“1989年以前,中国知识界比较单纯,知识准备不是很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评价比较简单……1949年后接受完整新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其实没读过什么书。总之,8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深度和知识准备有明显缺点……”(原文链接附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难以产生重量级的小说了。

文森  2007-06-26   (移此略有修改,欢迎转发和查看《文森博客》

(附录)

《杨恒均文集》:2007-06-21  中国再也不需要小说了   或:

http://hx.cnd.org/2007/06/22/%E4%B8%AD%E5%9B%BD%E5%86%8D%E4%B9%9F%E4%B8%8D%E9%9C%80%E8%A6%81%E5%B0%8F%E8%AF%B4%E4%BA%86/

谢泳:《中国知识分子退步了》(2007-02-16

https://minzhuzhongguo.org/default.php?id=82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