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1

体制优劣的争论——事实不堪雄辩

最近我跟一些国内网友谈论到体制优劣等一些问题。由于涉及到一些时常争论的内容,我大致整理如下:

1. 是否生活在大陆,并非判断观点正确与否的决定因素。了解一个社会有许多有效方法,并非必须要生活在其中,否则历史学者全都可以歇菜了。即使是一直生活在大陆的人,也未必一定会比国外的人更了解中国。唐朝的一个农夫可能会比当代的一个历史学者更适应唐朝的生活,但他却未必会比后者更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2. 每个人所见有限,若局限于个人体验的必然很片面,就如同盲人摸象,若摸到象腿就说大象像柱子,若摸到尾巴就说大象像一条蛇。若只根据自己狭隘的听闻和经验以偏概全,自然难以获得正确的结论。
3.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或经历见识等,与判断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并没任何直接关系,因为正确的结论永远只有一个,并不会因为某人的学识经历、身份或年龄而改变;但这些因素却会影响他的判断和结论。
4.中国近年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但该体制从建立算起已有70年,若综合各方面与其他各国对比,其实际发展情况泛善可陈,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值一晒。另外,除了基本的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之外,一个体制的优劣还有很多更重要的综合因素。纳粹德国也曾取得更为辉煌的高速发展,但结果却给德国人及全世界都带来深重灾难。中国也正在脱离世界文明社会发展的轨道。 
共产主义国家都带有法西斯主义明显的特征。丘吉尔名言:“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孪生兄弟”。两者虽然源自不同的哲学,但表现形式却惊人相似,法西斯主义五大特征:国家至上,领袖至上,意志至上,种族至上,暴力强权统治。
......

外一篇:事实不堪雄辩

前几天我跟一个留学生网友谈论中国阶层固化的问题,由此涉及到观点和信息的获取与判断等方面,可惜事实不堪雄辩,那辩论无疾而终。以下为其中的部分主要内容存查:
我在中国和澳洲各生活了20多年。我出国后只每隔一两年探亲才会回中国,而且在中国呆的时间也不多,但我与你对某些看法的不同却并非源于此:
1. 我认为了解一个社会并非必须要生活在其中,否则历史学者全都可以歇菜了,更何况如今已是互联网时代,远隔重洋也可了若指掌。当然,中国似乎只能算局域网,虽然您可能不认同,但我想生活在中国的人并非就一定会比我更加了解中国。
2. 我关注中国多于澳洲,因为中国元素(包括毒素)在我出国前就早已深入灵魂,恐怕脱胎换骨也无法改变,所以我对中国的了解并不亚于澳洲。我有时候会不知道澳洲的总理是谁,但我却可以历数中共的最高领导人等。当然,我关注更多是社会百态,并非什么领袖之类,所以对爆料什么的不感冒。
3.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或经历见识等,与判断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并没任何关系,因为正确的结论永远只有一个,并不会因为见识身份或年龄等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只会对个人表达的方式有影响,比如你可能习惯语音聊天,而我喜欢用文字在论坛灌水。每一代人都有各自喜欢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与你确实有很大的代沟。正确的思考和判断的方法却并不会因人而异,自然也与代沟无关,不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距,却会产生鸿沟。
4. 判断一个观点最关键的是正确的方法。首先是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一个习惯造假的人或机构,其可靠性必然大打折扣,中国人及政府的造假早已享誉全球,以致政府也承认GDP数据有水分,所以我只能把其可信度排在末尾,这并非因偏见或意识形态的影响。您提到采集数据的范畴的确很重要。比如CPI数据,中国是把房屋价格排除在外,与西方流行的计算方法不同,其数据自然就难以类比了。其次是分析与主观判断的问题,比如基尼指数,即使是计算的公式和数据源相同,但同在大陆的不同机构得出的结果却会大相径庭。此时引用者的观念和主观取向就会决定并由此而引申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也许这些就是我与您产生分歧的原因吧。当然,我不知道您判断中国的阶层固化略胜于韩日等国的依据从何而来,所以我才会有昨晚的留言,但愿您的自信能有足够可靠的依据为基石。
5. 分析与判断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与个人接触的阶层关系不大。理性分析并非文学创作,它更侧重和倚重的是客观数据和逻辑分析,这些均可从他人的数据或自己的市场调查等方式来获得,并非依据亲身接触的阶层就可获得。若仅靠个人接触的层面来获得的资讯往往是片面的,很容易犯了以个体或局部代替整体的逻辑错误。顺告,我原在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工作,收入属于中等,接触的人各阶层都有,——但除了刘强东之类的土豪。如今我该算是病退,收入属于底层,接触的人并无大改变,不过大病后已很少社交……顺便从我个人的经历,谈点澳洲的阶层固化问题。我刚到澳洲时不属于底层,而属于地狱阶层——全家为我出国欠了一大屁股债,若在当时的中国我可能一辈子都还不清,恐怕会活得如同地狱。但我在澳洲却可以从地狱上升到中层,比很多土澳们活得滋润,即使如今也比很多996奋斗的国人活得滋润。当然,我这只是个案,难以有数据支撑,但根据我对澳洲社会的了解,我相信这可算作常态(若要具体论证的,恐怕需要另一篇长文),因为我很平庸,而且很懒散,只是运气不错来了澳洲而已。不过从您谈到的情况来看,您要么是出类拔萃的人,要么是“个人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的人,但愿您不会是以此为论据的吧?
......
文森  2019-05-01  (欢迎转发!更多的文章请看《文森博客》
视频:寒门子弟求学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